文/钟维兴
马良成长于戏剧导演与电影演员结合的家庭,从小饱受艺术熏陶,算是个典型的“艺二代”。12 岁开始便系统的接受了11年的专业美术教育,并痴迷于哲学、音乐、文学、诗歌……他在1995-2003年期间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由于对影像美学的迷恋, 2004年“误打误撞”地拿起了相机开始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影像艺术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近年来我接触和遍访了近百位名留影史的摄影师,但像他这样横跨多界、融汇中西的艺术家可谓寥若晨星。这也决定他的摄影从一开始便不循传统,抛弃所谓的“真实”,以无限的荒诞与戏剧性,把记录图像变成了制造图像,且任何装置可信手拈来。初试牛刀的习作居然成为了莫言《丰乳肥臀》一书英文版的封面,跨界和多元的综合艺术表达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道路不仅通向阿尔勒,也正在通向巴塞尔。
2004年开始到现在他创作了近40个系列作品,风格与内容各异,但都不落窠臼,笔走龙蛇。表面荒诞的背后无不表现出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结合,以及他隐藏于内心的伤感与愁怅。他从来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再去创作,而非作品出来后再去作牵强附会的解读,他是一个对艺术超级敏感的人,作品虽在虚无与现实中不停转换,但每一刻都激荡着他真实的内心。摄影对他而言不再是“窥视”,而应是“洞察”。
本次展览开始于《事关生死的十四行诗》,镜子里外的两个世界叙诉着生命的诗意尽在飘忽的迟疑和误判里。
. . . . . .
1972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美术,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
2003年开始摄影,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30余场,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将摄影工作室装入一辆卡车及一辆旅行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结婚照、全家福风格的3万余张照片。项目报名人数超过两万。
2010-2014年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坦白书》《人间卧底》,广受关注。2014年至2017年,为向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曾经的戏剧导演致敬,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以等人身高木偶为角色的大型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成为首部入选纽约国际演艺协会年度大会(ISPA)戏剧单元的中国作品。
2017年下半年,回到摄影创作领域,继续用影像媒介进行创作。2020年拍摄其戏剧创作的纪录片《时光机》获得美国哥谭奖最佳纪录片提名。2021年《时光机》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文化纪录片提名。
2021年10月31日,成都当代影像馆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时光机》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并有幸邀请到导演孙扬以及艺术家马良,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
回到展览本身,我也解释一下展览名“私人神话”,其实是源自美国的文化学者约瑟尔夫·坎贝尔,他在描述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梦是私人的神话,而神话是公众的梦境”,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感动,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梦,而创作何尝不是痴人说梦呢?所有在孤独探索中的创作者,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