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展览

决定性瞬间
THE DECISIVE MOMENT

策展人

让-吕克·蒙特罗索
Jean-Luc Monterosso

展期

2019年常设展

地点

成都当代影像馆 A 展厅

《决定性瞬间》

文/马列

长久以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历和最为人熟稔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那时的卡蒂埃-布列松正处于20多岁的年纪,迫切地想要离开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走上真正独立的人生旅途。在以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为首的信奉超现实主义的朋友的影响下,以及自己对几何学的着迷中,布列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环游世界。他游历了非洲的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法属苏丹,欧洲的德国、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美洲的墨西哥、美国……拍下了数量众多的精彩作品,留存至今。

第二个时期始于1947年参与创建玛格南图片社,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的他专注于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他用图片报道了1948年的甘地葬礼、1949年的中国内战时期、1954年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1963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

与此同时,在与世界各地报纸、杂志、出版社的合作中,卡蒂埃-布列松经常受邀为不少文化艺术界名人拍摄人物肖像,这些照片亦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而在本次展期将近8个月、此前国内罕有的原作展上,观众所能观看到的恰恰正是上文提到的这两个重要时期的卡蒂埃-布列松作品。其中,尤以30年代作品为主。

. . . . . . 

艺术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出生于法国尚泰卢(Chanteloup),早期跟随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André Lhote)学习绘画。1931年,在非洲象牙海岸度过一年之后,他买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开始游历欧洲。1933年,在纽约的朱利安·列维画廊(Julien Levy Gallery)举办了首次展览。1940年,加入法国第三军影像服务部,同年6月被德军俘虏。在经历两次失败的逃脱后,于1942年2月第三次成功越狱。1945年,与一群专业记者拍摄了巴黎的解放,并制作了纪录片《回归》(Le Retour)。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大卫·奇姆·西蒙(David Chim Seymour)和威廉·范迪维特(William Vandivert)共同创立了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

在东方游历了三年之后,于1952年回到欧洲,并出版了第一本书《决定性瞬间》(Images à laSauvette)。1974年,终止了与格南图片社的工作关系,进而更专注于绘画。2003年,与妻子和女儿在巴黎创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以保存他的作品。2004年8月3日,在96岁生日几周之后,他在普罗旺斯的家中去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后人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在超过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游历在世界各国,见证了一些20世纪世界性重大事件。他把相机作为“第三只眼睛”来捕捉人类变幻莫测的行为,将摄影视为捕捉决定性时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