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生于大阪府池田市,目前于东京从事摄影创作。森山起初以平面设计出身,而后师从摄影家岩宫武二及细江英公,担任两人的摄影助手。于1964年成为独立摄影家。1968 年参与摄影团体《挑衅》第2号,同年出版摄影集《日本剧场写真帖》。1972年出版《摄影再见》,皆体现了他的根本美学——“晃动、模糊、粗粒子”,也就是作品画面构图偏离中央、未对焦的模糊状态,以及粗糙的画质。这种激进风格颠覆了既有摄影作品的概念,不仅震撼了摄影界,更在日本国内与国际艺坛引起轰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展开大规模的展览。
森山大道近年来主要的个展有《威廉·克莱因+森山大道》(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2012年)、《在路上》(国立国际美术馆,大阪,2011年)、《森山大道》(Foam美术馆,阿姆斯特丹,2006年)《森山大道》(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2003年)、《森山大道》(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温特图尔,2000年)、森山大道回顾展《野犬》(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 1999年)等。曾荣获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2019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2012年)、德国摄影协会文化奖(2004年)、日本写真协会作家赏(2004年)、第44届每日艺术赏(2003年)、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新人赏(1967年)。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展出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细江英公、石内都、深濑昌久的118件经典摄影作品。其中森山大道、细江英公、石内都展出的作品均来自成都当代影像馆珍贵馆藏。他们相继涌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以各自鲜明的风格参与“日本摄影”的发展进程,成为影响至今的黄金一代。
查看更多
这样一种生的记忆所映照出来的往往是一种死的意象,森山大道的摄影可能就是萌芽于此吧(当初森山大道看到威廉·克莱因作品集《纽约》中的最后一张照片《原子弹的天空,纽约》时,他就觉得那就像是一片墓地,也正是受了这张照片的影响,他才走上摄影之路的,换言之,他的摄影原点也许就是某种与他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死亡意象”)。
在我看来,石内都的摄影大概就是一种类似特洛伊比武式的存在,她通过照相机进入到摄影这种仪式中,去直视自己生命中那些厌恶的东西,与生命的伤痕、情感的伤痕、时代的伤痕、时间的伤痕对峙,并最终理解并接受,并于这些伤痕共处。所谓伤痕,可以说是一种部分之死,是一种类似死亡模拟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