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执”开端于展览表层的干干净净与井井有条。看似惯常的明室空间背后,发生着物质与图像的相互缠绕与剥离,形成了潜在的动势。《Dividing lines hidden on every moment》中的水与冰相互流转,形成了意义的莫比乌斯环,一旦触及意义,似乎就只能走向令人厌倦的空无,陈萧伊执迷的并非审美意义上的虚空,而是找寻物质所能够产生的纵深维度,这种执迷或许来自于对“寻常”的怀疑。“寻常”往往被观看和阐释建立起来,这也许可以解释,流水总隐喻着逝去,而燃烧象征着欲望,物质总被当做叙事的符号,那么如果物质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时,是否就不再能被人们识别,但它们以怎样的存在而显明自身,是陈萧伊在图像上做出的回应。


《Foam, Form – Phase II 》凝结于泡沫被风之作用力刺破前的一瞬。
即将发生的爆裂,以“临界点”的时间状态显示出来,“存在”便随之从静态图像的边界之处溢出。“存在”流动,知觉的空间似乎才会被打开,如果说要寻迹图像所展示的内容,它恰恰处于与阐释相悖的关系之中,卷曲的铝板强化了这种溢出状态。与负片下的泡沫图像一样,《Afterglow》、《Sparkling》、《Svayambhuv》中的矿场沙石也脱离了日常观看状态,凝视着它们折射出的微光,更为宏大的解释被抹去了。这些看起来异常冷静的图像并不去讲述什么,而是制造出一块悬置的空间。在这个意义空间中,熟知的名词变得陌生,它们被取缔了本来冠以的名字——水、冰、泡沫、石头,转而成为了“流动“、”反光“、”凝固“、”坚硬“、”微弱“…当阐释的边界被打破,语言只是围绕着图像,但不等同于图像。”Svayambhuv“是”自生艺术“的梵文词,指代长时间凝视下的物象,石头成为了松动物质与非物质的介质面对存在,语言总是想说很多,最后惟有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