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场讲堂

光场回顾|张培力:集体记忆与个人叙事

光场讲堂 

THE LIGHT TALK

“光场讲堂”,是成都当代影像馆面向公众进行影像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以影像为起点,我们将持续邀请包括艺术、设计、建筑、教育、文化、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卓越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在“光场“发生连接,分享他们各自与影像的故事,让思维的光聚焦于此。
“光场”,影像学中的定义是“光在每个方向通过每个点的光量”。而在影像艺术中,光是创作之源,是影像的灵魂,也是人与空间、实体、自然连接的纽带。

活动现场

2020年10月17日,成都当代影像馆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带来了“集体记忆与个人叙事”主题分享。随后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王庆松与张培力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谈,并引起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片段回顾
 
 
“集体记忆和个人叙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集体记忆。80后跟70后的集体记忆可能就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出生后都会面临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东西,童年遭遇的问题、事件都会伴随人的一生。比如我小时候遇到的上山下乡;到后来的改革开放、高考、计划生育,这都是集体记忆。
 
“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有关,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社会、现实与时间。但如果永远沉浸在集体记忆中,那就没有艺术。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个体、个人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要面对个人叙事,怎么把握个人语言,怎么把想法说清楚。因此不随大流,不跟别人重复,这是艺术家必须面对的工作。
 
——张培力
 
 
张培力与王庆松
 
 
对谈回顾
 
王庆松:其实今天听完之后,突然发现培力老师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因此想知道您在中国美术学院是怎么教授学生的?
张培力:其实我在教学当中为避免“学生的作品像自己”,很少会给学生看我自己的作品。我认为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教学负责的方式是“让学生像他自己”。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跟学生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看问题、讨论问题。当代艺术的教学跟理工科特别不一样,理工科有规律可循,是有规则、有逻辑关系的。而艺术当中按照任何一个逻辑去做的话都可能是危险的,你找不到逻辑,只能找到自己的逻辑。所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逻辑关系、认识到必须独立完成自我认知与反省尤为重要。
 
张培力演讲
 
王庆松:关于这个教学问题,如今中国各个艺术院校都出现了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或新媒体专业,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学生,就像刚才培力老师说这种逻辑思想非常重要,同时技术也很重要,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技术去辅助完成。另外我想问培力老师怎么看待当代艺术中,尤其是多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地跟观者互动的趋势?艺术是否一定要跟大众互动?
 
张培力:任何一个事情成为一种趋势或潮流都不是一件好事儿。我认为是否互动不是衡量一件作品好坏标准,关键还是观众从你作品当中看到了什么。如果除了视觉和技术上好玩、酷炫以外什么都没,那跟游乐场无异。现在的多媒体或新媒体作品的观看方式、体验方式的确跟传统作品有很大差异,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艺术家的一种表达。作品中是否表达对当下文化与社会的思考、是否提示出这些问题、是否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是否具有本人的态度与立场,这才是关键。艺术不能披上具有欺骗性的技术外衣。 
 
讲堂现场
 
 
王庆松:我觉得培力老师说的很好,也解开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像近几年这种魔幻、科技、网红的流行趋势从产业来说肯定是有意义,也许这种现象并不能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但正如培力老师说的,这种趋势也提醒我们艺术不能披上欺骗性外衣。培力老师现在在影像馆展出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乍一看像照片,不细看其实不太容易发现变化,但越看越觉得里面的表达很丰富,培力老师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件作品吗?
 
张培力:刚才那个问题我再补充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喜好,当今的社会向着多元的趋势发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刚刚说的魔幻、科技、网红并不是一个大趋势。就像新的技术出现了,依旧有人坚持绘画、喜欢写实。在这种多元发展趋势下,很少会出现一件作品、一种技术、一种现象就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它可能只是赢得了部分观众的共鸣、共识。
 
回到《正面拍摄的公寓》,这涉及到我一直关注的问题。摄影是关于时间的瞬间记录,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个时间里;但是影像是关于时间的客观记录,我们通常定义的影像,是能通过肉眼看到时间的流动、影像的改变或运动的,否则就是照片。我一直想做这件事,就是看上去像摄影,其实它是影像。我最早做过一件作品,是拍几滴在白板上的水,一直拍到它干了为止。你在看它的某一瞬间,它就是静态的,因为我把这个影像的时间流动压缩到一个肉眼不能发现的程度,一个最低的限度,那这到底还是不是影像?你看一眼是摄影,实际上却不是,它到底是摄影还是影像?同样在《正面拍摄的公寓》中,我把人肉眼不能轻易察觉的这部分提取出来了,只有耐心看完,才会发现这个看似静态的画面充满许多细微的变化,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影像。
 
 
《正面拍摄的公寓》视频截图
 
王庆松:培力老师的作品包含了他对摄影、录像的理解,而非简单的叙述或主题表达。但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录像的门槛越来越低,打开手机随时都能拍,针对这个现象培力老师有什么建议要给年轻人吗?
 
张培力:当今年轻艺术家的压力可能是面对如此发达的网络与科技,设备和技术都不是问题了,那什么是问题?最终面对的问题可能还是“自己”,每个艺术家决定要做什么、表达什么,是每一位艺术家,也可能是艺术永恒的问题。
 
过去这个东西好像都是现成的,很多艺术家为了讨巧,用题材、内容、材料来补充语言。比如说政治正确中流行的关于种族、性别的问题,特别是在欧洲、美国左派经常会提出各类相关口号,围绕这些政治命题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就比较讨巧。
 
到如今录像发展已久,若不能重复上一代人做的,那未来该怎么做?我觉得我给不了任何建议,因为从技术上着手是找不到出路的。回到我刚才讲的话题,“集体记忆和个人叙事”,这个“集体记忆”中,我们遭遇了什么?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是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这是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的。今天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玩形式、语言的时代了。
 
接下来就是“个人叙事”的问题,创作要有个人特点。要关注“集体记忆”,因为个人经验也包含在“集体记忆”里,但在表达的时候,什么是个人特有的语言、方式、风格?当然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在“艺术的政治”中也必须要考虑语言的问题,一个艺术家不考虑语言的问题,那为何要做艺术?关于“语言”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纯语言”的问题,这个“语言”的问题是要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或者说更好地跟社会、艺术界有一个对话。艺术家不能孤芳自赏,不是一个玩家。
王庆松:是的,艺术不能单靠一个语言或技术,一定是多方面的。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才有可能往前走一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把时间留给观众,看看大家有什么想问培力老师的。
 
 
现场观众提问


提问回顾
问:两位老师你们好。我是00后,也是一名大二学生,我会觉得像你们那个时代感觉天花板很高,而在我之后的那些人,好像很多东西他们就不再接受地下化的东西,都浮上来了。因此我感觉从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开始,我们的墙就已经存在了,然后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消费快餐、被动长大一个过程。
 
王庆松: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就像我们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爆发展览的时期,其实很多艺术家是没有展览机会的,都是找一些地下室临时找个空间就做了,做完之后有的就出效果,有的则没有。现在展览越来越多,机会也多了,所以年轻人现在同样有自己的机会。
现在的年轻人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被知识化了,有留学背景的、有阅读各种书籍信息的。他们的想法多数可能来源于别人的知识,别人的知识似乎最后造就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很同意培力老师说的,“个人叙事“非常重要,要进行自己的思考,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判断。同时也不要被标签化,不要随波逐流,多做、多参加展览、多跟同代人交流、跟跨界的人讨论,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东西。
张培力,《正面拍摄的公寓》展览现场,成都当代影像馆
 
 
问:张老师您好,您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其实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国会大厦”有些相似,你们选用了一个看似相似的一个手法,因此在当下这个语境里面,张老师您的个人叙事是什么?是不是对当下这种体制的一个提问?
 
张培力:背景不一样。安迪·沃霍尔这件作品我没看过,但有听过别人的描述,大概是他拍的国会大厦的天色变化。我觉得它主要针对的是“语言”的证实,他把作品的时间性放到了一个最突出的位置,也就是这个概念,你不需要完整地看完这20多个小时的作品,就能获取这个概念。当时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跟某个概念有关系,看不看其实并不重要,他在意的并不是视觉或者体验,而是概念本身。
当然手法上有点相似,但我主要是关心的是图片和影像之间的时间的概念,到底是在哪个分界点来区分图片和影像?我希望观看者能在现场观看这个画面,通过半个小时的观看你发现里面有什么东西?是私人的空间吗?假设我用的是一个高清的摄像头,在它被控制之外的某个地方拍摄到的,是否就不涉及“私人空间”的范畴了?其实是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的。
问:想问一下张老师当下社交媒体平台和流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张培力: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获得信息的、交流的途径。但是我们在享受这个平台或者媒体提供的便捷信息的同时,我们一直都在付代价。就像现在的大数据,我们每移动一米都会被清楚地了解到,也就是私人的空间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透明,你愿意吗?所以面对自媒体时我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但是我保持谨慎的乐观,它不是一味的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自由或者更大的空间。
关于嘉宾
张培力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于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览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阵风》、《碰撞的和声》等,其中《30X30》(1988)为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干预,强调艺术语言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性。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于2003年在中国美院建立新媒体系,开始了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澳洲昆士兰美术馆、香港M+、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造型艺术委员会、民生美术馆(上海)、德国戴姆勒艺术收藏、法国DSL艺术收藏、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四方美术馆(中国南京)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获AAC年度艺术家大奖,CCAA终身成就奖。
王庆松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3年至今生活工作在北京,于1996年开始影像创作。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40多个个展,参加过光州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基辅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双年展。2019在武汉合美术馆及韩国首尔摄影美术馆举办个展。2006年获得Outreach Award in Renocontres de le Photographie,法国阿尔勒杰出摄影奖。曾组织策划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及成都“金熊猫摄影艺术奖”等展览,现担任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
–  END –